摸向手腕,昨晚值夜班的酸痛还在,像被重物压着;左手食指上贴着片创可贴,是昨天给患者扎针时被抓伤的;口袋里的护士包沉甸甸的,装着薄荷糖、护手霜和没寄出去的降压药。护士站的抽屉里,压着三份“生存难题”:科室的“排班表”,红色标注“本周需值3个夜班,周四参与急诊抢救培训”;个人的“待办清单”,“给父母寄降压药,帮他们预约线上体检”“陪男友过恋爱3周年纪念日,已推迟2次”;还有张“身体警报”便签,是自己写的“长期熬夜导致内分泌失调,月经不调已持续1个月,需去妇科检查”。
我摸向护士服内袋,里面藏着父母的照片,他们站在老家的院子里,笑得很灿烂。手机银行APP显示,刚发的工资大部分都给父母买了保健品,自己的房租还没交——今天必须做好急诊抢救,还要抽空处理家里的事,不然既对不起患者,也辜负家人的期待。
凌晨5点半,我抓起护士包往抢救室跑。刚换好深绿色急救服,就听见医生喊:“患者血压下降到80/50mmHg,快准备除颤仪!”我赶紧推着治疗车冲进去,双手稳稳地给患者贴上除颤电极片,一边调试仪器一边说:“医生,除颤仪准备就绪,能量已调至200J”。电流通过患者身体的瞬间,我的心也跟着揪紧——这是今天的第一位重症患者,不能出任何差错。
经过半小时抢救,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,监护仪发出平稳的“滴滴”声。我松了口气,却发现自己的急救服已经被汗水浸透,手指因紧张还在微微发抖。医生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小陈,干得不错,多亏你配合及时”,我笑着摇摇头:“应该的,这是我该做的”。
江城穿越之输液针下的守护
上午8点,我推着治疗车去给3床李大爷换药。刚走进病房,就看见他脸色发白,赶紧拿出血糖仪:“大爷,您是不是没吃早饭?我帮您测下血糖”。数值出来,只有3.2mmol/L,我赶紧跑去护士站拿葡萄糖水:“大爷,您快喝点,低血糖容易头晕,以后一定要按时吃早饭”。李大爷接过杯子,笑着说:“姑娘,谢谢你,你比我闺女还贴心”。我心里暖暖的,却突然想起父亲——他也有低血糖,每次犯病时,身边却没人递杯糖水。
这时母亲发来视频,我只能匆匆接起:“妈,我在忙,晚点给您回电话,您让爸按时吃药”,没等母亲说完,候诊区就传来“护士!有人晕倒了!”的呼喊,我赶紧挂了视频,推着治疗车冲过去。
中午12点,我终于有空喝口水,却发现男友发来的消息:“我给你带了午饭,放在护士站冰箱,记得热了吃”。刚想回复,急诊门口就送来位车祸外伤患者,家属情绪激动,抓着我的胳膊质问:“为什么不先给我家人治疗?里面那个患者看着比我们轻多了!你们是不是收了好处?”
我的胳膊被抓得生疼,却还是耐着性子解释:“阿姨,您别激动,里面的患者是脑出血,随时有生命危险,我们按病情轻重优先处理,不会偏袒任何人。您看,这是急诊优先级流程表,我给您讲清楚”,说着拿出手机里存的流程文件,逐条给家属讲解。直到家属情绪平复,我才发现胳膊被抓出了红印,赶紧偷偷贴了片创可贴,怕被同事担心。
下午3点,我参与完第4次抢救,刚坐在护士站休息,就听见候诊区有人议论:“护士就是打打针、换换液,有什么累的?还总加班,肯定是装的”“那个穿蓝衣服的护士,我刚才叫她帮忙递杯水,她都没空,一点都不负责”。那些话像针一样扎在心上,我攥着水杯的手顿住——今天从凌晨忙到现在,参与4次抢救,护理20多位患者,连饭都没顾上吃,却被说“装累”“不负责”。
这时李大爷的女儿走过来,递给我个苹果:“护士姑娘,谢谢你照顾我爸,这是我刚买的,你快吃点”。我接过苹果,眼泪差点掉下来——至少有人懂我的辛苦,再累也值得。
晚上7点,我开始值夜班。急诊患者突然增多:有醉酒打架头破血流的、有突发腹痛蜷缩在地的、有高烧惊厥哭闹不止的。我从7点忙到凌晨1点,连坐下来的时间都没有,给患者扎针、换药、监测生命体征,脚步不停歇。男友发来消息:“我在急诊门口给你带了夜宵,是你爱吃的馄饨,你抽空出来吃点”,我却只能回复“别等我了,患者太多,你先回去,我忙完再吃”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