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9章交趾承平!当初没选错人!
宝船劈波斩浪,自金陵帝都出发,沿东海、南海航线一路向南,历经十余日航程,终于抵达交趾行省的港口。
船帆尚未完全落下,朱高炽与朱雄英便并肩立于甲板之上,极目远眺这片曾饱经战火的土地,映入眼帘的一幕,让二人心中满是欣慰与感慨。
犹记两年多前,安南初定,兵戈未熄,残余势力仍在暗中作乱,当地百姓对大明的统治心存疑虑,语言不通、习俗各异,郡县安南的难度远超预期。
彼时朱高炽作为统筹大军的大将军,深知若想让这片土地真正融入大明,绝非仅凭武力便能实现,必须得有贤能之臣坐镇,恩威并施、教化先行。
因此,他力排众议,举荐素有贤名、擅长治理地方的黄福出任交趾布政使,执掌民政;举荐刚正不阿、精通律法的暴昭担任按察使,整肃吏治;举荐虽无战功但沉稳可靠的盛庸担任指挥使,镇守军务。
三人各司其职、相辅相成,朱高炽临行前曾再三嘱托,要以安抚民心为根本,循序渐进推行汉化,让交趾百姓真正认同大明。
如今故地重游,眼前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的残破与动荡。
港口码头车水马龙,商船往来不绝,当地百姓与中原客商穿梭其间,脸上皆带着安居乐业的平和笑意;道路两旁,原本的茅草屋已换成整齐的砖瓦民居,田间地头,农夫们辛勤劳作,一派五谷丰登的喜人景象。
更让二人欣慰的是,沿途可见一座座崭新的儒学教室,匾额上书“明伦堂”三字,格外醒目。
课间时分,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随风传来,皆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儒家经典,不少交趾子弟身着汉服,用略显生涩却越发流利的汉话相互交流,丝毫不见当年的隔阂与疏离。
汉话、汉服、汉俗,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在这片南疆土地上生根发芽,交趾已然真正接入了大明版图,成为大明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