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1章承天新政!废除严刑峻法?

        老朱因盛世愿景重燃斗志,精神日渐矍铄,而大明的历史车轮也滚滚向前。

        新岁更迭,洪武纪元正式画上句点,承天元年的曙光洒满应天府,标志着大明迈入全新的承天年间。

        休沐日结束后,一场关乎国祚走向的新朝大朝仪即将举行——这不仅是新帝朱标正式执掌朝政后的首次大典,更将明确新一年的政治方向,传递出承天朝的执政倾向,让群臣提前预判、做好准备。

        为确保新政平稳落地,大朝仪前夜,朱标在文华殿密召朱高炽、朱雄英二人,闭门商议“承天新政”的核心纲领。

        烛火摇曳,映照着三人凝重的面容,新政推行已是必然——洪武朝以铁血手腕扫平乱世、奠定大明百年基业,废丞相、设三司、整吏治、固边疆,诸多举措为王朝稳固筑牢了根基,但多年的高压统治也积累了不少积弊:严刑峻法之下,官民皆有畏罪之心,行政体系虽高效却缺乏弹性;重农抑商的倾向虽保障了粮食安全,却也限制了商贸活力;对功臣的严苛猜忌,虽杜绝了藩镇之祸,却也让朝堂少了几分从容气度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新朝肇建,民心期盼宽政,时代呼唤革新,新政势在必行,可如何推行、如何在洪武旧政与新政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,却是个棘手难题——既要革除积弊、顺应时势,又不能全盘否定洪武朝的制度根基,否则极易引发朝堂震荡,让天下误以为大明根基动摇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关键的是,老朱仍是太上皇,这位开国帝王将一生心血倾注于大明江山,从草莽起兵到登基称帝,从平定四方到治理天下,每一项制度、每一条律法都承载着他的治国理念与心血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标身为人子,既受儒家孝道熏陶,又感念父亲养育与传位之恩,绝不能做出不孝之举,更不能让一生操劳、刚卸下重担的父亲感受到“人走茶凉”的疏离,或是“人亡政息”的悲凉与落寞——这种情感上的伤害,远比制度调整更难弥补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兼顾革新与传承、平衡新政与旧制,同时维护太上皇的尊严与情感,成为此次密议的核心前提,亦是不可逾越的底线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标率先打破沉默,语气沉稳而坚定:“高炽、雄英,洪武朝的严刑峻法,朕深知其弊。父皇当年为整顿吏治、稳固江山,推行重典,朝堂之上政治酷寒是出了名的,‘剥皮实草’、‘株连九族’的案例比比皆是。如今朝中大多官员,皆是心怀惴惴、寝食难安,上朝如赴刑场,生怕哪天因一言不慎、一事疏忽便招来杀身之祸,连带着地方官员也人人自危,行政效率虽高,却少了几分体恤民生的温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悲悯:“承天新政,首当其冲便是调整这些遗留的严刑峻法。朕主张宽大治国,要将《大明律》中过于严苛的多条内容进行修改——诸如非谋逆重罪不株连族人、废除‘剥皮实草’等酷刑、减轻笞杖之刑的力度。朕要以仁义教化天下,而非用严刑峻法约束子民,宣传以德服人、以礼待人,让官员敢做事、百姓安于心,从而达到教化百姓、宽刑省狱的目的,让承天朝成为真正的仁政之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听到这话,朱高炽并不觉得意外,因为朱标自幼便在大儒名士的悉心教导下成长,宋濂、刘基等鸿儒重臣不仅传授他经史子集,更将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倾囊相授,让仁义之道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束发求学时起,朱标便笃信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,认定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教化而非刑罚,以仁义安抚民心、以礼乐规范秩序,方能实现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