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3章减赋可以!做官不行!

        宽刑与反腐的争议暂告一段落,朱标思索片刻,又提出另一项关乎民生的新政:“除了律法调整,江浙地区的赋税问题,也该在新政中一并解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语气沉重地说道:“洪武年间,‘江浙赋独重’是朝野皆知的现状。江浙一带地处富饶,鱼米之乡、商贾云集,本是大明的经济重心,但父皇当年为了打压当地地主士绅的势力——他们在元末多依附张士诚,对大明一统天下多有抵触,故而在政治上限制其地位,经济上予以压制,规定江浙地区的赋税要比其他省份高出数倍。就拿苏松二府来说,每亩田的赋税几乎是河南、山东的三倍之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沉重的赋税让当地百姓不堪重负,”朱标补充道,“即便江浙土地肥沃,可高额赋税之下,百姓一年劳作所得,大半都要上缴官府,自己所剩无几。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,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打击,不少人甚至放弃耕作,逃荒他乡,反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民生。这些年,朝堂一直都在商议此事,却始终没有定论。如今朕即位,理应解决这个积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坚定:“朕决定,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,这是新帝即位后惯例的仁政,让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承天朝的恩惠。除此之外,专门针对江浙地区的地主士绅与百姓,再额外进行减赋——将苏松二府的赋税降至与周边省份持平的水平,其他江浙州县也酌情减免三成,彻底改变‘江浙赋独重’的局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当即表示支持,笑着说道:“父皇此举甚善!如今大明早已不是当年财政拮据的模样,光是三大水师的商税、关税收入,去年就高达三千多万两,再加上岭北商路与各地屯田的收益,国库充盈,完全有能力为百姓减轻负担。没必要再靠着压榨江南百姓来充实国库,减赋之后,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,江南的经济必然会更加繁荣,长远来看,对朝廷更是有利无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炽听后,也缓缓点头,脸上并无反对之意:“丧标这个决策很有必要,江南是大明的经济命脉,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,才能让这根命脉持续焕发生机。减赋既能收拢民心,又能促进生产,确实是双赢之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话音一转,朱高炽话锋变得严肃起来,着重提出一点:“不过,有一件事必须明确规定——苏松等地的官员,不得入职户部!这是老朱当年定下的规矩,如今新政推行,这条规矩绝不能变更,必须作为底线坚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标与朱雄英闻言,皆是一愣,朱标不解地问道:“高炽,减赋本就是为了安抚江南,为何还要限制苏松官员入职户部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炽解释道:“父皇,大哥,道理其实很简单。户部掌管天下赋税、钱粮调度,是朝廷财政的核心部门。苏松等地的官员,大多出身当地士绅地主家庭,与江南的士绅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一旦让这些地方出身的官员进入户部任职,他们自然会想着为江南谋福利——这并非是怀疑他们的品行,而是人之常情,乡土情结与利益关联,难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进一步剖析:“他们会不会真心为江南百姓谋福利,尚且两说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地为江南士绅谋福利。比如在赋税制定上,可能会进一步向江南倾斜,想方设法降低江南的赋税负担,却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公平;在钱粮调度上,也可能优先保障江南的物资供应,损害其他省份的利益。长此以往,不仅会破坏天下赋税的公平性,还可能引发其他地区的不满,甚至导致朝堂派系林立,影响统治稳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第723章减赋可以!做官不行!

        “老朱当年定下这条规矩,正是看透了这一点,”朱高炽补充道,“他深知江南士绅势力庞大,若让其渗透进户部,必然会借助职权为自身谋利,打破朝廷的财政平衡。如今我们可以减少江南赋税,让百姓受益,但绝不能让江南士绅的手伸进户部,不能给他们干预天下财政的机会。这是维护朝廷财政公平、防止派系勾结的底线,绝不能动摇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