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臣们三三两两聚在队列边角,压低声音私下议论,话题始终围绕着即将揭晓的新政展开,言语间满是忐忑与期盼。
他们大多在东宫任职过,或是在朝会中与朱标有过直接接触,深知这位新帝自小受宋濂等大儒熏陶,性情温和宽厚,骨子里刻着儒家仁义之道,凡事讲求以德服人,推行仁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,这让他们悬着的心稍稍放宽了些。
毕竟洪武朝的政治酷寒早已让文臣们心有余悸,多年来,“剥皮实草”的酷刑如利剑高悬,官员们动辄因言获罪、因小过遭重罚,朝堂之上人人自危、如履薄冰。
上至六部尚书,下至地方知县,每日上朝都如同赴刑场,生怕一时疏忽便招来杀身之祸,连带着处理政务都束手束脚,不敢有丝毫创新。
多少同僚因触怒龙颜或卷入冤案,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,这些前车之鉴让每一位文臣都刻骨铭心。
他们早已厌倦了这种高压氛围,谁都盼着新帝即位后,能一改洪武朝的严苛,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执政环境,让他们能放下戒心,安心施展抱负,以儒家所学教化天下、治理内政。
但很快,话题便转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身上——大将军王朱高炽。
“此次新政,据说陛下与太子、大将军王在宫内密议了整整三日,大将军王的意见怕是起了决定性作用。”
刑部尚书暴昭语气复杂地说道,“这位大将军王可不好揣摩啊。”
提及朱高炽,文臣们的神色顿时变得微妙起来,纷纷点头附和,言语中满是复杂的情绪。
工部尚书严震直感慨道:“说起来,咱们也该感念大将军王。他力主开拓航路贸易,如今南洋、东海的商路畅通,咱们江浙的士绅商贾可是赚得盆满钵满,不少人家的家产都翻了几番。”
“话虽如此,可这位大将军王行事张狂霸道,也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啊。”茹瑺面露难色,“前两年他整顿盐铁,严查贪腐,不少官员都栽在了他手里,连带着咱们吏部的考核都得跟着调整。他要是在新政里再出些‘幺蛾子’,咱们可有的忙了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