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8章南洋水师!日后的打算!

        东海水师的话题刚落,李景隆便按捺不住,起身朗声道:“诸位叔伯兄长,北洋、东海水师皆有赫赫功绩,我与增寿负责的南洋水师,这些年也没落下,发展得如火如荼!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增寿也跟着起身,脸上满是意气风发的神情:“没错!如今的南洋,早已是大明的贸易腹地,而南洋水师,便是守护这片腹地、开拓更多可能的中坚力量!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闻言,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,席间的议论声瞬间停歇,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李景隆与徐增寿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南洋远在中原万里之外,隔着茫茫大洋,山川阻隔,消息传递向来迟缓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年,众人虽时常从朝廷邸报、商旅传闻中听闻南洋水师开拓港口、平定叛乱、推广种植的零星消息,却始终缺乏系统详尽的了解,对水师的实际规模、贸易的繁荣程度、税收的具体数额等关键情况更是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前北洋水师的远洋拓土、东海水师的千万商税已足够令人震撼,此刻见李景隆与徐增寿二人神色笃定、意气风发,言语间满是自信,显然南洋水师的发展绝不逊于前两者。

        众将心中愈发好奇,既想知道马六甲港口作为核心枢纽的实际运作情况,也想了解南洋各国与大明的贸易往来究竟达到了何种规模,更想亲眼见证南洋水师是否能再创“千万两税收”的奇迹,故而都屏息凝神,静待二人道出南洋水师的亮眼成绩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景隆率先开口,语气中难掩自豪:“自从马六甲港口的平台建设完毕,那里便成了整个南洋最繁华忙碌的地方!我们耗费三年时间,疏浚港口、修筑码头、建造仓储,将马六甲打造成了连接大明与南洋各国的核心枢纽。现在,南洋的暹罗、爪哇、苏门答腊等国的商队,还有大明东南沿海的商船,全都汇聚在此通商贸易,每天进出港口的船只多达上百艘,桅杆林立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顿了顿,抛出关键数据:“光是马六甲港口一年征收到的商税、关税,就高达数百万两纹银!这还只是单一港口的收入,我们还在南洋各国的重要口岸,比如暹罗的曼谷、爪哇的泗水、苏门答腊的巨港等,陆续建设了港口海关,实现了税收全覆盖。去年一年,南洋水师下辖所有海关为朝廷带来的税收,已经直逼千万两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又是一个千万两!”众将顿时忍不住暗自咂舌,脸上满是震撼。

        傅友德捋着胡须,感慨道:“想当年洪武初年,全国一年的赋税总收入也不过一千多万两,如今北洋、东海、南洋三大水师,单是南洋水师的税收就快到千万两,三大水师加起来,妥妥超过以往的财政总收入,这是什么可怕的概念!有了这笔钱,朝廷不管是练兵、修水利,还是赈济灾荒,都有了充足的底气!”

        冯胜也点头附和:“是啊!以前总觉得打仗、守边疆是烧钱的事,没想到水师竟能成为朝廷的‘摇钱树’,既开拓了疆土,又赚足了银两,实在是高明!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增寿笑着接过话茬,脸上满是欣慰,详细汇报起种植园模式的推广情况:“除了贸易税收,我们在南洋重点推行的种植园模式,如今也取得了圆满成功,甚至超出了最初的预期!起初我们还担心南洋各国会因习俗差异、主权顾虑而抵触这种模式,毕竟要引入大明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方式,没想到消息一出,暹罗、爪哇、苏门答腊等国的王室和部落首领都热烈欢迎,纷纷主动派遣使者洽谈合作。这些国家的土地大多肥沃丰饶,可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,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精良农具,粮食产量极低,百姓时常面临饥荒,经济也十分落后。我们抓住这一痛点,不仅带去了土豆、番薯、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的种子,还带去了大明成熟的耕作技术——比如深耕细作、轮作休耕的方法,以及水利设施的建造图纸和技术工匠,帮助他们开挖水渠、修建堤坝,改善灌溉条件,从根本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