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翼三千营的阵列中,前锋游击将军曹文诏正勒马伫立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头戴明铁盔,盔缨随风飘扬,身披厚重铁札甲,甲片碰撞发出清脆的“铿锵”声,腰间悬着那柄随他征战多年、刃口泛着寒光的长刀,胯下通体乌黑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,鼻孔喷出阵阵白气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位山西大同出身的悍将,在历史上,他自少年时便投身行伍,先后追随熊廷弼、孙承宗在辽东与后金死战,凭着一身忠勇与悍不畏死的劲头,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为游击将军。

        《明史》中那句“文诏忠勇冠时,称明季良将第一”,便是对他半生戎马的最好注解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世人对他尚感陌生,但提及他那位有“明末第一勇将”之称的侄子曹变蛟,大家可能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松锦大战爆发,明军战败,洪承畴与曹变蛟等人被困松山。九月,曹变蛟率数千明军夜袭清军正黄旗大营,直逼皇太极中军大帐,险些创下斩将夺旗的奇功。

        最终,松山城破,曹变蛟被俘,因拒绝投降被清军处死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此刻,那位烈名昭彰的少年将军还只是个十二岁的孩童,上次曹文诏入京述职时,将他带在身边,便被朱由校亲自送入帝都武略院深造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还亲自叮嘱教官“此子是块璞玉,文韬武略需从头教起,莫要只练匹夫之勇”,期冀培养出一位智勇双全的大明帅才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文诏望着后金骑兵冲锋的架势,眼中闪过一丝凝重,别的不说,这帮鞑子弓马娴熟,骑术精湛,动作干脆利落,确实非昔日那些装备破烂、训练废弛的辽东军户所能抗衡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当年,他在萨尔浒之战中,便是带着一群装备破烂、士气低迷的士兵迎战后金,最终惨败而归,部下几乎全军覆没,他自己差点兵败身死,得亏自己还有几分勇武,才从尸山血海中侥幸突围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