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厘清法统,朝臣们议定:今年八月之前,仍称万历四十八年;八月至年底,则为泰昌元年;待年关一过,方是他的时代——天启元年。
此刻,站在这象征着帝国血脉源流的太庙前,朱由校心中百感交集。
他不仅是在祭祀那些画像或牌位上的先祖,更是在确认自己继承的这份沉重而辉煌的基业,是在向天下昭示:他,朱由校,是大明法统的延续者!
祫祭的仪式极其繁复庄重。斋戒、盥洗、迎神、奠玉帛、进俎、初献、亚献、终献、饮福受胙、撤馔、送神、望燎……每一步骤,都需皇帝亲力亲为,在礼官洪亮而悠长的唱赞声中,一丝不苟地完成。
朱由校神情肃穆,动作沉稳。他亲手将醇香的美酒献于列祖列宗的神位前,聆听礼官诵读那颂扬先祖功业、祈求国泰民安的祝文。
当最后一缕青烟在燎炉中散去,宣告着祫祭礼成时,天色已然大亮。
祫祭的余韵尚未散去,一份由内阁呈上的奏疏便摆在了朱由校的案头。
奏疏中,几位阁老联名奏请,循旧例于腊月二十八日举行“岁暮大朝会”,请陛下御临奉天门,接受在京文武百官、勋戚宗室的新年朝贺。
朱由校拿起奏疏,扫了一眼,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。他提起朱笔,在那奏疏上龙飞凤舞地批下几个大字:
“诸卿辛劳一年,年关将至,骨肉团聚之乐,朕岂忍夺之?朝会免了,各自归家,共享天伦!”
批完,他将奏疏丢给一旁的刘若愚:“发回内阁,照此办理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