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与如今的“格物穷理”“向外求天理”差异很大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他们争相试图将萧墨辩倒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最后,他们别说是否定萧墨的“心学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个人都被萧墨说的哑口无言,乃至于有的先生最后道心不稳,当场吐出一口鲜血,境界摇摇欲坠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少旁听的学生一开始觉得自己的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,但是听闻萧墨的辩学之后,觉得自己的老师似乎又是错的,他们陷入了迷茫。

        逐渐的,萧墨的名声越传越开,乃至有的儒家书院听到萧墨要来之后,他们愿意接受他住几日,但是拒绝与萧墨辩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多数的儒生认为萧墨的“心学”是错误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认为萧墨的心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典研读与经验知识积累。

        认为“心外无物”“心外无理”虽旨在破除教条束缚,但过度强调心的本体地位,可能消解客观规律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可能会导致后人脱离具体知识与社会实践,空谈“现成良知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