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中文 > 历史小说 > 暮汉昭唐 >
        经秦与西汉两朝修缮河渠后,关中的主要产粮地在中东部区域,核心在于郑白渠,郑国渠灌溉四万余顷,白河渠为辅佐性工程补灌四千余顷,共计四万六千余顷。

        四万六千余顷田皆为良田,在司马迁笔下的‘亩收一钟’虽说夸张,但实际上亩产2-3石则是不假。

        四万六千余顷田按照严苛的休耕制,即三分之二的休耕,三分之一的耕作,岁产能有四百万至四百六十万石,一年能养活数十万人口。但若考虑到宿麦、粟黍轮耕产量的话说,其亩产远不止四百多万石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次河北干旱减产,朝廷除了首批征调的一百万石军粮外,今秋冬又从关中、河东陆陆续续远运上百万石,以平息河北粮价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因郑白渠乃主要亩产区,张虞趁种植宿麦时节,故至渭北嵯峨山,近眺郑白渠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郑白渠灌田四万余顷,乃关中所食之基!”

        张虞眺望田亩,见膏壤沃野,大为满意,说道:“几年下来,河渠产粮平稳,皆乃左冯翊之治理功绩。今四万余顷是否可有其主,能否再授良田否?”

        打下关中之后,当时考虑到政治影响,张虞让岳父王宏出拜左冯翊。经孔融事件,张虞调孙资暂任左冯翊,及孙资调任雍州刺史,太原王昶则顺势上任左冯翊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宏在任时间不长,准确说孙资是首任左冯翊。彼时关中谈不上太平,孙资在任期间,收拢流民,疏通河渠,分发田亩,为冯翊郡恢复生产,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张虞之所以挑选王昶,主要是因王昶与司马芝政治偏好近似,在地方上皆重视农事。于是二人分别出拜左冯翊、右扶风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昶上位以来,因荒废田亩多,勤劝百姓,传授农事,垦田特多,大力发展郑白渠农业,近年来左冯翊所产粮石岁岁增高,关中粮价稳定与王昶有不小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