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傅佥所统汉军实在凶猛,徐忠、孙规二将接战不久,便双双判断出这是汉军精锐无疑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建于高处的烽火台,求援的烽火一处两处、接二连三燃起,求援的号角亦被吹响。

        按常理而言,烽火台的设置都是数里、十数里才有一座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由于此间山雾厚重,潘濬为了保险起见,在十余里间设下烽火台十余座,几乎每里就有一座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座烽火台,派有十数士卒专司管理,一旦某台发现敌情,就立即以烽火向邻台报警。

        白天施烟,夜间点火,如此台台相连,烽烽相传,一座接一座地用烽火狼烟为信号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信号可以直达巫县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巫县一旦发生战事,同样可以依靠大江下游的数百座烽火台,把敌情依次传递到秭归、夷陵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地主将再根据烽火狼烟所示敌情,决定是否要派人支援,要派多少人去支援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如今是大雾天,烽火的作用被削弱,为了快速传递军情,吴军不得不以号角作为辅助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到虎跳涧求援号角后,下一座烽火台里的斥候,先是吹响号角向下一座烽火台示警,把下一座烽火台的将士唤到近前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