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8回忆录18

        二十九、海波暗涌:新航路争夺与科技竞逐(续)

        一、龙炮试鸣:巽他余波与印度洋的回声

        巽他海峡的对峙像一颗石子落入南海,涟漪迅速外扩。消息沿着季风与信风一路传到马六甲、科钦、霍尔木兹,再折返广州与京师。景熙帝在武英殿内对着巨大的海图沉思,手指停在巽他海峡与马六甲之间那片密密麻麻的航线交汇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朕要的不是一场胜利,是秩序。”他低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旨意迅速下发:科学院与军械局联合试炮,海军与水师联合巡防,礼部与鸿胪寺联合遣使。三个“联合”,像三条绳索,把南夏的资源捆成一股。

        广州城外的火器试验场,烟尘与海风交织。新铸的“龙炮”——以铁模精铸、采用后膛装填的短管重炮——被推上试射台。炮身刻着细密的刻度与星图,炮尾有可开合的膛门,装填手用杠杆将包着油纸的爆破弹送入,旋紧闭锁。炮口抬起,对准远处礁石。

        靖海将军陈璘亲自督阵,他的目光锐利如刀:“点火!”

        火绳落下,先是短促的闷响,随即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。礁石被撕开一个豁口,水花冲天。陈璘眯起眼,满意却不满足:“再试逆风装填与连续发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试验并不一帆风顺。后膛闭锁在高温下偶有卡滞,爆破弹的引信时长仍需校准。但与旧式前膛炮相比,装填速度提升近一倍,射击精度也明显改善。陈璘在报告里写下八个字:“可用,未臻至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科学院的帆装改进小组在泉州港对一艘“镇远”级的副舰进行改装。他们在主桅与后桅之间增设了一具可旋转的三角帆,调整了帆索角度与滑车系统。试航那天,海风多变,新帆在逆风时依旧能提供稳定的推进力。船长兴奋地在日志里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:“逆风如走盘,顺风如奔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