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宗人法》的颁布与实施,有效规范了宗室行为,遏制了宗室内部的矛盾,太子慕容曜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。
——
六、思想与科举:“经世致用”的深化与“百家争鸣”的包容
景曜十年春,科举考试如期举行。自“新政续编”增设“经世致用”科以来,科举取士更趋多元,选拔了一批懂农桑、水利、漕运、军政、工商的实务人才。然亦有部分士人不满,认为“经世致用”科过于功利,忽视了经典教化。
御史大夫赵大人上书:“皇上,科举乃选拔人才之要道,经义乃立身之本,实务乃治国之器,二者不可偏废。今‘经世致用’科取士占四成,经义科占六成,比例尚属合理。然部分士人弃经典而逐末技,不利于教化。臣请加强对科举考生的经典考核,确保考生既懂实务,又通经义。”
礼部尚书李大人道:“臣附议赵大人。同时,臣请扩大科举取士范围,不仅在京城与州府设立考场,亦可在边地与海外通商口岸设立考场,吸引更多人才报考。此外,可设立‘制科’,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才,如天文、历法、医学、工程等,为国家所用。”
太子慕容曜道:“儿臣以为,科举不仅要选拔人才,更要引导思想。‘经世致用’的核心,乃‘学以致用’,并非忽视经典。可在科举考试中,增加‘策论’比重,令考生结合经典与实务,论述治国之道。同时,要包容不同思想,鼓励‘百家争鸣’,只要其思想有利于国家发展、百姓福祉,皆可予以采纳。”
新帝从之,令礼部修订《科举条例》,加强对考生的经典考核,扩大科举取士范围,设立制科,增加策论比重。
新的科举制度实施后,吸引了更多人才报考,选拔了一批既通经义、又懂实务的优秀人才。同时,“百家争鸣”的氛围渐浓,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,论述治国之道、民生之策,为南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。
——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