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果那丫鬟都没走出成安侯府的门,一听说大理寺要来拿她,当即便自尽了。
唯一的直接线索断了,大理寺一时查不出别的什么,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,没什么进展。
若是旁的案子,还可以慢慢查,但由于晋王是皇室之人,这些年来的名声又一直不好,他一出事,便有不少官员上折子要求皇帝严惩他。
更有人直接在大朝会上说:“沈侍讲虽出身寒门,但也是我大周官员,倘若他的女儿受到这等不公的待遇都要饱受冤屈,那臣等的女儿又该如何?今后是不是晋王看上谁就可以对谁动手,臣等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?以后文武百官的女儿是不是都是晋王的囊中物,他想染指谁便染指谁,即便污了人清白也不必受半点责罚?”
这话说的太重,有人反驳,说事情还没有定论,不该急于给晋王定罪。
但由于晋王本人名声实在不好,朝中也不乏附和者。
皇帝对此本已经焦头烂额,哪知道随着消息越传越广,民间对晋王的声讨声竟也越来越大,有同样出身寒门的学子聚集在官员们上朝的御街前,历数晋王这些年的罪状,要求朝廷严惩晋王,还沈氏女一个清白。
有大胆的甚至直接骂起了皇帝,说他身为一国之君却不懂得一碗水端平的道理,这些年来对晋王一味宠溺,才将他养成了如今这副混不吝的样子。
种种言论不一而足,但表达的意思和朝中那些人无甚区别,都是要求严惩晋王。
事情发展的如此迅速,口径如此统一,要说背后无人指使,皇帝是无论如何也不信的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