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城穿越之扫帚下的晨光

        一、凌晨马路的扫帚与带尘的指尖

        某市市中心的凌晨总飘着灰尘与便利店热包子的混合味道,我守在便利店收银台后,看赵建军穿着橙黄色环卫工服忙碌。他的袖口沾着深灰色灰尘,是昨天清扫建筑垃圾时蹭的;裤脚磨出毛边,露出里面的深蓝色秋裤,是凌晨寒风灌进去冻的;左手扶着扫帚柄,木柄因常年握持泛着温润包浆,扫帚头扎着几根断枝;右手正弯腰清扫落叶——指尖因长期握扫帚、提垃圾桶泛着厚茧,指缝里藏着点灰尘,连指甲盖都被染成了土黄色,是翻找垃圾桶里的塑料瓶蹭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环卫车旁永远摆着三样东西:泡着浓茶的搪瓷缸,缸身印着“环卫之家”的红色字样,却被厚厚的茶垢遮住大半,是长期凌晨工作犯困,用来提神的;记满“清扫重点”的黄色小本子,封面用透明胶带粘补过,某页用铅笔写着“凌晨4点前清扫XX路口落叶(早高峰车多,避免堵塞)”“李奶奶家楼下垃圾桶:轻拿轻放,她睡眠浅”;还有个白色药盒,装着妻子的支气管炎药片,药盒上用马克笔写着“每日三次,每次一片”,是他每天出门前必检查的。早高峰前的间隙,他会靠在环卫车旁啃馒头,是自家蒸的白面馒头,用塑料袋裹了两层,怕凉了,左手捏着馒头,眼睛却盯着来往车辆——怕垃圾被风吹到马路中间,也怕儿子发来“找不到工作”的消息,他说“马路扫干净了,大家走得舒心,我也能安心赚点药费,给家里添份保障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周暴雪夜,我值夜班时,撞见他在便利店门口对着手机红着眼。橙黄色工服被雪打湿,紧紧贴在身上,头发上结着小冰碴;手里攥着个冻得发硬的馒头,咬了一口却没嚼动;扫帚倒在一旁,积雪埋了半截扫帚头;手机屏幕亮着儿子发来的消息:“爸,我面试又没通过,房租还欠500块,房东说再不交就赶我走,你能不能再帮我一次?”而他这个月的工资刚给妻子买了200元的支气管炎药,只剩800元,离下次发工资还有15天,暴雪天手套磨破了,右手食指冻得发紫,轻轻一碰就疼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环卫队长的电话打过来,语气急促:“老赵,你负责的路段积雪太厚,早高峰前必须清完,不然会影响交通,你加把劲!”他赶紧擦干眼泪,对着电话说“放心吧队长,我保证完成”,挂了电话,把手机塞进外套内袋,拿起扫帚开始铲雪——后来才知道,他那天在雪地里扫了6小时,鞋子湿透,冻得双脚发麻,收工后把捡的废纸箱和塑料瓶卖了30元,又从伙食费里省出470元,凑够500元给儿子寄了过去,自己却连着三天只吃馒头配咸菜,连口热汤都舍不得买。

        帮便利店送热水时,我见过他在环卫车旁偷偷揉膝盖。他背对着路人,掀起橙黄色工服下摆,膝盖上贴着片旧膏药,边缘卷着边,周围的皮肤又红又肿——是长期弯腰清扫、提重物落下的关节炎,昨天铲雪时又犯了,疼得他直咧嘴。刚揉了两下,就看见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马路中间,车主摇下车窗,扔了个塑料袋在地上,还抱怨:“你们清洁工怎么回事?这垃圾堆在这儿多久了?扫这么慢,影响我上班!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建军赶紧走过去,捡起塑料袋扔进环卫车,笑着说“对不起,我马上扫干净,不耽误您时间”。等车主开车走后,他才从塑料袋里挑出两个塑料瓶,放进蛇皮袋里——这些能卖钱,哪怕多赚1块,也能给妻子多买包药。我递给他一杯热开水:“赵叔,喝点热水暖暖身子”,他接过水杯,不好意思地说“谢谢小伙子,又麻烦你了”,喝了口热水,他又拿起扫帚,继续清扫路面——他说“干这行就是这样,多忍忍就过去了,家里还等着我赚钱呢”。他的衣柜里,藏着件没拆封的深蓝色棉袄,是妻子去年给他买的,标签上还贴着妻子写的便签:“老头子,冬天冷,别冻着,干活时穿”,可他舍不得穿,怕干活弄脏,想留到过年时穿;工服内袋里,永远装着妻子的病历本,上面记录着妻子的病情和用药情况,怕她犯病时说不清症状,随时带在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扫便利店门口时我捡过他扔掉的馒头袋,上面用马克笔写着“今日清扫:落叶12袋,垃圾8桶,可回收物卖25元”“给妻子买梨:5元(熬水喝,对嗓子好)”“儿子房租:500元(从伙食费里省)”“明天凌晨1点起床,暴雪后路面难扫,提前准备”。那天凌晨5点,我看见他在清扫李奶奶家楼下的垃圾桶,动作轻得像怕吵醒谁,他先把垃圾桶轻轻搬到环卫车旁,倒完垃圾后又用抹布擦干净桶身,再轻轻放回原位——他说“李奶奶年纪大了,睡眠浅,不能吵到她”。这种“对工作负责到极致,对自己苛刻到骨子里”的坚持,曾让我坐在便利店收银台后鼻尖发酸:原来有人把“清洁工”当成战场,每一次清扫都是与脏乱的对抗,每一次省吃俭用都是对家庭的承担,那些沾着灰尘的工服背后,藏着比马路更沉重的“生存担当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后颈的麻意袭来时,我正靠在便利店的玻璃门上打盹,梦里全是扫帚清扫路面的“沙沙”声与妻子的咳嗽声。晨光透过玻璃照进来,在赵建军的小本子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像极了他写在上面的清扫重点标注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扫帚旁的荆棘与掌心的温度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