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雄英也附和道:“高炽,如今大明皇权稳固,文臣即便掌权,也不敢公然架空皇帝吧?而且重文轻武,或许更能彰显仁政,减少战乱,不是好事吗?”
“绝非杞人忧天!”朱高炽语气坚定,当即举出一个无可辩驳的例子,“最简单的例子,你们可还记得前宋王朝?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,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作乱,便彻底自废武功,推行‘重文抑武’的国策,将文臣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而武将则备受打压——兵权被反复拆分,将领频繁调动,‘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’,甚至武将见了文臣都要俯首帖耳。”
他停顿片刻,语气中满是惋惜与警示:“结果呢?终前宋一朝,军队战力都是个笑话!面对辽、金、蒙古的入侵,屡战屡败,割地赔款、丧权辱国之事层出不穷,二帝被俘、靖康之耻成为千古笑柄。那些曾经能征善战的武将战将,沦为文臣缙绅的‘看门犬’,稍有不从便会被弹劾罢官,报国无门。而文臣缙绅内部,党争激烈到了极致,王安石变法引发新旧党争,相互攻讦、彼此倾轧,为了争权夺利,全然不顾国家利益,空耗国力数十年。”
“更可笑的是前宋的皇帝,”朱高炽加重语气,“被文臣缙绅玩弄于股掌之间!宋仁宗被文臣当面顶撞辱骂,却不敢动手惩治,只能忍气吞声;宋神宗想要支持王安石变法,却被保守派文臣轮番施压,最终郁郁而终。”
“皇权被文臣集团死死束缚,皇帝成了名义上的君主,却难以推行任何有为之政。这就是文武失衡、重文轻武的下场!”
朱标与朱雄英听得脸色凝重,先前的不以为然早已烟消云散。朱标沉默良久,缓缓说道:“高炽所言,确实发人深省。前宋的教训太过深刻,朕只想着矫正重武轻文的弊端,却险些走向另一个极端。”
“高炽说得没错,”朱雄英也收起了轻视之心,“文臣掌权过甚,确实会引发党争、架空皇权,而武将被打压,则会导致国防废弛,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。文武失衡,无论偏向哪一方,最终都会危及王朝根基。”
朱高炽见二人已然醒悟,放缓语气说道:“所以,我们要做的不是‘重文轻武’,而是‘文武并重’,重塑朝堂平衡。一方面,要提高文臣的地位与话语权,让他们在政务治理、民生发展、文化教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,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信任;另一方面,绝不能打压武勋将领,要继续保障他们的待遇与荣誉,让他们安心镇守边疆、训练军队,同时通过制度设计,避免武将专权——比如兵权与行政权分离、军队定期轮换、加强对军队的监察等。”
他进一步提出具体构想:“我们可以改革官员选拔与考核制度,科举取士与军功晋升并行不悖,文臣凭政绩晋升,武将凭战功封赏,二者在朝堂之上拥有平等的话语权。在决策层面,重大政务、军事行动,皆需文武大臣共同商议,相互制衡,避免任何一方独断专行。”
“这样一来,文能治国、武能安邦,朝堂权力平衡,大明才能长治久安。”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迷你中文;http://www.ciaacexpo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