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朱棣之后,仁宣二帝出于国情现实选择,再次转向重文轻武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洪武、永乐两朝的连年征战,国家虽疆域辽阔、国威远播,但也耗费了巨额人力物力,国库空虚,百姓急需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    仁宣二帝顺应时势,推行“与民更始”的仁政,全面收缩战略防线——放弃漠北一些偏远卫所,停止大规模北伐与远洋航行,削减军费开支,将治国重心从开疆拓土转向内政治理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大力提升文臣地位,重用“三杨”等文臣集团,让其主导朝政决策,完善科举取士制度,扩大文人参政规模,武勋将领的权力被逐步限制,军队建设趋于松弛,文治成为朝堂主流,形成了“仁宣之治”的承平局面,但也为后世明朝武备废弛、边患再起埋下了伏笔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往后面,正统年间,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等宦官怂恿下,不顾群臣反对,贸然亲征瓦剌,酿成“土木堡之变”这一千古惨剧。

        身为“大明战神”的朱祁镇,毫无军事才能却刚愎自用,指挥混乱、决策频频失误,致使明朝数十万精锐之师(包括京营主力)在土木堡全军覆没,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、成国公朱勇等顶级武将勋贵,以及众多中下级将领死伤殆尽,武将勋贵集团遭遇毁灭性打击,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,再也无力与文臣集团抗衡。

        文臣缙绅集团趁机抓住这一历史契机,迅速填补权力真空:以**为首的文臣在京师保卫战中挺身而出,稳定政局后,逐步将京营兵权牢牢掌控在手中,通过改革军制、安插亲信等方式,彻底架空武将的军事指挥权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此以后,原本掌管全国军事的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,沦为无实际兵权的摆设机构;武将勋贵失去了军队这一核心基本盘,地位一落千丈,不仅在朝堂决策中丧失话语权,还需处处受制于文臣,甚至要向文臣俯首称臣,彻底走向没落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朝堂延续百年的文武制衡格局被彻底打破,形成文臣集团独霸朝堂的局面,文武彻底失衡,这也成为明朝中后期武备废弛、边患屡起、国力衰退的重要根源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大明中后期,朝堂格局与重文抑武的前宋王朝已然别无二致。

        文臣缙绅通过多年经营,彻底把持朝政核心——内阁权力不断膨胀,成为实际的决策中枢,六部尚书等要职尽数被文臣掌控,国家军政、财政、人事大权皆由其主导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