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!
武将勋贵则彻底沦为附庸,毫无话语权可言: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要受文臣监军掣肘,作战计划需经内阁批准方可执行,即便立下战功也常被文臣克扣封赏、肆意弹劾,武将的尊严与权力被肆意践踏,军队战斗力持续滑坡。
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,也不得不受到内阁与文臣集团的严密限制,皇权被严重削弱。
最典型的便是赫赫有名的万历皇帝,他想立自己喜爱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,却遭到以内阁为首的文臣缙绅集体反对——文臣们以“立嫡立长”的祖制为由,寸步不让,与皇帝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。
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,却始终无法撼动文臣集团的联合抵制,最终只能以消极怠工的方式抗争,长达二三十年不上朝。
这场“国本之争”不仅耗尽了万历皇帝的治国心力,更让朝堂陷入无休止的党争内耗:文臣集团借“争国本”拉帮结派,形成东林党、齐党、楚党等诸多派系,相互攻讦、彼此倾轧,全然不顾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。
政务荒废、吏治腐败、边患丛生、民生凋敝,大明王朝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内耗中彻底崩坏,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深渊。
其实真要说起来,大明的崩坏从土木堡之变就已埋下祸根、拉开序幕。
这场惨败不仅让明朝精锐京营毁于一旦、武将勋贵集团彻底覆灭,更打破了洪武、永乐以来的文武制衡格局,文臣缙绅趁机独霸朝堂,文武失衡的裂痕自此难以弥合,直接加剧了王朝衰败的进程。
后续历代皇帝大多昏聩无能,更是一步步推动大明走向灭亡:正统之后,景泰帝虽有守城之功,却深陷皇位争夺的内耗;天顺帝复辟后宠信宦官、纵容贪腐,朝政愈发混乱;弘治帝虽被称“中兴之主”,却过于仁柔寡断,对文臣集团的膨胀束手无策,未能重塑权力平衡,所谓“弘治中兴”不过是昙花一现;正德帝荒嬉无度,沉迷玩乐、不理政务,大权旁落于宦官与权臣之手;嘉靖帝一心修道炼丹,二十余年不上朝,放任朝臣党争、吏治腐败,国库空虚、边患四起;隆庆帝资质平庸,在位短暂且缺乏作为,未能扭转颓势;万历帝长期怠政、党争加剧,朝堂彻底分裂;天启帝宠信魏忠贤等阉党,残害忠良、朝政黑暗;崇祯帝虽有心救国,却刚愎自用、猜忌多疑,频繁更换大臣、滥杀将领,最终无力回天。
纵观土木堡之后的明朝皇帝,真正能称得上英明的寥寥无几,唯有成化帝在位期间,尚能整顿吏治、平反冤案,加强边防、稳定政局,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衰败势头,算得上是其中相对贤明的一位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