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选用了钙钛矿量子点与二维材料复合的结构,目标是让每一个光子激发出更多的电子,同时确保电子的运动不被声子散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实验室的最前沿区域内,是一个超高真空环境下的薄膜沉积设备,以及一套最新的激光光谱分析仪,用于跟踪电子-空穴对的动态行为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验开始了,光源开始发出超短激光脉冲,每秒钟释放的能量仅持续皮秒级别,但瞬间的强度却足以激发材料中的电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研究人员们紧盯着屏幕,数据显示:激子复合的速度比预期的快了很多,原本可能丢失的能量,现在被高效地转化为电流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在这成功的背后仍有隐忧。

        林燃说:“光子跃迁路径依然存在热化现象,虽然效率已经接近预期,但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子复合和电子输运的匹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位年轻学者凑到屏幕边,指着图说道:“林教授,我的建议是,可以考虑从超快光谱实验入手,再看看激子的运动与散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控制,确保每一个高能光子都能完全参与到电子的生成中,避免任何能量的损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历经了一个月时间,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稳定地达到了52%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成果虽然还未具备工业化条件,但它已经证明了从数学理论到单片器件的跨越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下一步就是从实验室单片器件到工业量产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