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将实验室的单片器件转化为稳定、可规模化生产的光伏组件这是最大的难题。
“我们需要在低成本、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,确保这些光伏组件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至少25年,这是我们的下一个挑战。”
“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是第一步,我们的量子点薄膜可以通过溶液法沉积大面积制造,但必须保证每个批次的材料性能一致。
稳定性和耐候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。
特别是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问题,解决了它,才能进入下一阶段。”
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在数字的指导下经过精密设计: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热循环测试,每一块光伏组件都需要经过至少5000小时的耐候性测试,确保其25年的使用寿命。
尽管早期的批次偶有瑕疵,但通过不断调节工艺参数,团队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些技术瓶颈。
同时,光电转换效率保持在50%以上,并且可重复性大大提升。
“我一直以为林教授想的是走马斯克的路线,从航天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出发,有一天,从新闻上看到林教授收购微博,我也不会觉得奇怪,只会觉得,这件事终于发生了。”
这帮年轻牛马的工作强度很高,不管你有帽子还是没有帽子,有没有度过从青年迈向学者的第一步,拿到一个永久的铁饭碗,大家在这里都一视同仁,都是牛马,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。
“结果万万没想到,深红只是幌子,或者说在教授的工作序列里,光电转化的突破要比人工智能来的更加重要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