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夏商船航迹已远至东非乃至更西之地,海军护航压力日增。旧有以近海防御和有限远洋护航为主的海军体系,渐感力不从心。且西方(注:此处指故事背景中设定的、类似历史上大航海时代初期的西方势力)一些新兴海上力量开始出现在印度洋海域,其船坚炮利,行事风格强硬,虽未与南夏直接冲突,却已带来潜在威胁。
456回忆录16
兵部尚书上书直言:“陛下,今我商船遍及四海,然海军战船续航、火力,于远洋仍显不足。西洋诸国舰船,多有巨炮,航速亦快。若于万里之外发生争端,我水师恐难及时应对,有损国威商利。”
景熙帝深知制海权之于全球化命脉的重要性,毅然决定推动海军战略转型:
一、组建“远洋水师”。拨付专款,于泉州、广州设立大型海军船厂,借鉴西洋船只优点,并结合南夏自身造船技术,设计建造拥有多层甲板、配备重型火炮、适于长期远洋航行的新型战列舰与快速巡洋舰。
二、建立海外补给与情报网络。在已通商的东南亚、南亚、东非重要港口,以租借或合作形式,建立南夏海军专用的补给站、修船所。同时,广泛招募熟悉海外情势的通译、向导,建立军事情报网,及时掌握各大洋域的动态。
三、明确“合作与威慑”并举的原则。继续与友好国家维护海上同盟,共同打击海盗。对于新兴的、态度不明的西方海上力量,则通过外交渠道接触,展示南夏海军的存在与实力,传递“和平通商可欢迎,挑衅滋事必反击”的明确信号。
这一系列举措,标志着南夏海军从“沿岸防卫”正式走向“深蓝远洋”,为全球贸易线路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武力保障。
——
四、太子启蒙与盛世传承
景熙帝忙于国务之际,亦未忘继承人之培养。皇子慕容彦时年六岁,聪颖好学。景熙帝亲自为其遴选师友,不仅包括当世大儒讲授经史,更特意安排了科学院博士讲解格物之学,甚至让精通海贸的官员、曾随船远航的商人,以故事形式,向皇子讲述海外风土人情与世界大势。
一日,慕容彦问:“父皇,为何我们要造那么大、装那么多炮的战船?太师说,王者应以德服人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