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贸全球化的推进,不仅促进了南夏经济的发展,也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文化交流。南夏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、纸张、印刷术、火药等传入海外,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;海外的香料、宝石、药材、农作物、天文历法、数学等传入南夏,丰富了南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

        四、科技与工业萌芽:工坊制度、技术革新与“科学院”设立

        永曜四年春,江南的手工业发展迅速,出现了“工坊制度”的萌芽。苏州、杭州的丝绸工坊,雇佣数百名工人,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生产丝绸,效率大幅提高;景德镇的瓷器工坊,引进先进的制瓷技术,生产出高质量的瓷器,畅销海内外;泉州的造船工坊,建造大型海船,配备先进的导航设备与武器,满足海贸需求。

        手工业的发展,推动了技术革新。苏州的工匠发明了“纺织机”,提高了丝绸的生产效率;景德镇的工匠发明了“瓷器釉色配方”,使瓷器的色彩更加丰富;泉州的工匠发明了“指南针导航系统”,提高了海船的导航精度。

        新帝慕容曜敏锐地意识到科技与工业的重要性,令礼部尚书李大人牵头,设立“南夏科学院”,汇聚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工程、医学等领域的人才,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。

        南夏科学院的主要职责有三:一是科学研究,开展天文观测、历法修订、数学理论研究、物理实验等;二是技术革新,推广先进的农业、手工业与工业技术,提高生产效率;三是人才培养,设立科学学堂,教授科学知识与技术,培养专业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科学院成立后,迅速取得一批成果:天文观测队修订了南夏历法,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;数学研究团队发明了“微积分”,为工程计算提供了工具;物理实验团队研究了“力学原理”,应用于造船与建筑;医学研究团队研制了新的药物,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。

        科技与工业的萌芽,为南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先进技术的推广,提高了农业、手工业与工业的生产效率,产品质量大幅提升,市场竞争力增强;科学院的人才培养,为南夏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科技与工业人才,为未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